社群成市集,獵殺變生意:正在吞噬台灣的非法野味黑市
- taea2013
- 4月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台灣山林裡,無聲的獵殺正在上演......
近年來,非法移工濫用山豬吊等工具獵捕野生動物的情況日益嚴重,不僅肆無忌憚的上傳至社群媒體,還發展出一條非法產業鏈。這不但嚴重威脅台灣的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,也凸顯執法漏洞與監管不足。
野生動物肉品的交易黑市
根據內政部移民署105至113年的統計,台灣逃逸移工人數增加了179%,其中越南籍更達 215%,增幅最高。部分逃逸移工不僅是勞動力問題,更涉及非法獵捕台灣野生動物。過去,曾多次發生越南籍移工捕捉犬隻,宰殺食用的事件,引發社會譁然。如今,非法狩獵的對象已從犬隻擴及至台灣本土野生動物,形成嚴重的生態威脅。
這些逃逸移工以山豬吊、獵槍、麻醉槍等非法工具,獵殺山羌、山豬、白面鼯鼠、野兔等動物,甚至連第 2 級保育類動物麝香貓、穿山甲,以及第 3 級保育類動物水鹿都未能倖免。他們在臉書上傳大量非法獵捕的照片與影片,不僅公然炫耀「戰利品」,甚至直接兜售「野味」。
2024年底,記者揭發桃園一名越南籍配偶非法販售山羌。事實上,該名越籍配偶早在一年多前就已開始販售山豬與飛鼠,在當地供不應求。提供這些野生動物的,竟是一名持有狩獵許可證的原住民合法獵人,顯示台灣本地獵人也涉入這條非法產業鏈中。
不只是擁有許可證的合法獵人,根據調查,也有台灣籍非法獵人與移工合作,獵補屠殺野生動物,並透過臉書販售,甚至單篇貼文就能獲得近千個按讚數,顯示市場對野味的需求及背後利益驚人。這條產業鏈不僅涉及逃逸移工、非法野味業者與買家,甚至部分台灣籍獵人也為了利益參與其中,助長黑市交易。從非法獵捕、屠宰、買賣,這條血腥產業鏈正吞噬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,對生態保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。
山羌、飛鼠、山豬等雖然為一般野生動物,但依據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第17條,未經許可獵捕已屬違法;根據第49條,以禁止方式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者,可處6萬至30萬元罰鍰。依《營利性野生動物飼養繁殖買賣加工管理辦法》第4條,販售野生動物需取得許可證,否則將面臨6萬到30萬元罰鍰。對於保育類動物,如第2級的麝香貓、穿山甲,以及第3級的水鹿,違法獵捕、宰殺者更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,併科20萬至100萬元罰金。然而,這些法規真的足以嚇阻非法獵捕與交易嗎?
法規嚴苛,執法無力
法律雖有明確規範,但山豬吊等獵具容易購得,非法獵捕與交易行為依然橫行,顯示查緝執法與監控管理機制仍嚴重不足。當社群媒體成為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溫床,執法單位應如何加強取締?社交平台上充斥非法獵捕、屠宰與販售內容,儘管民眾檢舉,相關單位卻缺乏積極作為,無法遏止這類違法行為。政府與社群平台間也未見有效合作,導致情況變本加厲。當執法機關無視問題的嚴重性,缺乏有效監管與打擊,這條非法產業鏈只會更加猖狂,最終受害的,是台灣的生態環境。
需求不減,非法獵捕難止
另一方面,非法野肉市場的存在,除了供應端的猖獗外,需求端未受重視與有效控管,同樣是關鍵問題。只要市場上仍有人願意高價購買「野味」,這條血腥產業鏈就不會停止運作。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,嚴格監管並加重處罰非法獵捕與買賣行為,同時與社群平台合作,建立檢舉與內容移除機制,杜絕野肉黑市在網路上擴張。
此外,社會大眾也應積極抵制並檢舉非法獵捕、宰殺與販售行為,降低市場需求。世界自然基金會(World Wildlife Fund)嚴正警告,獵捕及宰殺野生動物有極高風險接觸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,過去的案例也已證實,這些風險不容忽視。為了保護台灣野生動物,並防止野肉市場帶來的染疫風險,這些威脅必須被充分揭露、關注與解決。唯有政府、社會大眾與相關團體組織攜手合作,才能真正斬斷這條血腥產業鏈,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。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