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林屠殺換湯不換藥:林保署推廣的改良獵具仍造成動物嚴重痛苦傷害!
- TOEC EDITOR
- 6月27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五年過去了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仍閉門造車、持續換湯不換藥的推行所謂的「改良式獵具」,意欲取代山豬吊。
但這類號稱比「山豬吊」更安全、更人道的套索陷阱,幾過我們實際模擬測試,發現實質並沒「改良」作用,仍可能對石虎、台灣黑熊等非目標動物,造成傷害甚至致死,並暴露出令人憂心的問題:誤捕風險高、傷害不可逆、監督困難、執行機制薄弱。
當「改良」成為一種修辭,而非真正的改革,我們不得不提出質疑:這樣的獵具,真的應該合法普遍存在於台灣山林間嗎?
沒有改良的「改良」構造
林保署所推行的第三版改良式獵具,號稱有四項改良並增加壓力彈簧等構件,並可有效減少誤捕,但經比較及模擬實測,發現其4mm鋼索與八字轉環,跟在電商平台可輕易購得之山豬吊無異,所謂12公分踏板可輕易套到黑熊腳趾或幼熊腳掌,限位器及壓力裝置亦無法避免誤傷中小型動物。

根據模擬實測,黑熊、石虎與山羌等動物,仍極有可能在不符合「設計預期」的情況下,觸發陷阱受困,皮開肉綻、趾骨斷裂,最後因感染、壞死或脫水而死。
模擬測試結果稱不上改良
透過模擬測試幾項改良式獵具之12cm踏板、止滑限位器、壓力踏板等,發現皆極可能誤捕非目標動物,或未如林保署所稱:可避免誤捕石虎等中型野生動物。
12cm踏板的測試,是模擬以熊掌腳套及手套踩踏觸發。結果觸發踏板後套索會套到腳趾,模擬幼熊手套,也會套到半個腳掌。黑熊不會每次都這麼幸運也無法精準踩在陷阱的「安全點」上。

日本「熊森協會」近年所提相關數據、報告、及學術統計資料,也佐證12cm踏板規格,仍會誤捕非目標動物。
限位器(止滑套)的測試,是以良式獵具設定至規範尺寸,以直徑3公分泡棉棒模擬動物肢體觸發。發現套索幾乎無空隙、掛於泡棉棒不會自然脫落,稍加拉扯則會將泡棉割破。

再加上,角度傾斜更不易脫落,因此當動物突然套到鋼索受到驚嚇,本能反射動作想逃跑、掙脫時,鋼索與皮毛會不斷強力磨擦、切割肌肉,即使最後幸運逃脫也可能骨折或斷腳趾。
更糟糕的是,止滑套固定螺絲可用附贈的六角扳手,讓使用者任意移動、改變。這樣的改良令人失望。
壓力踏板的測試,是以改良式獵具,安裝4個彈簧、墊高PVC管,以一公斤鉛砂包逐漸放置增重檢測。結果發現,當放置到兩公斤時,踏板即立刻觸發套索束縮。這表示四公斤以上動物如石虎,其行進單腳踩踏於地面瞬際重量可達兩公斤,即可觸發套索,(石虎保育協會官網資料:石虎體重約3-6公斤)。

因為所有哺乳類野生動物走路都是以「對角步態」(Diagonal gait)行進,即同時間會使用兩腳著地、另兩腳交替轉移重心前進,此外還要考慮動物行進之不同的運動條件下「動態」重量,即重力加速度。

在快速行進過程中,動物每隻腳瞬間承受的重量,都超過靜態重量。且套索陷阱常設置於斜坡地形增加捕獲率,動物行走下坡動態更增加其踩踏重量。
官方「改良」仍缺乏科學實證、無法證明安全性
令人訝異的是,自2020年起推行至今,林保署始終未能提出一份具統計效度的完整試用報告。所有對外展示的測試案例,無論是黑熊未受困、或獵人成功釋放山羌,皆屬片段零星資料。
2021年發表之「防範人熊衝突保育措施評估調查成果報告」中甚至記載,於改良式陷阱中實際捕獲山羌及懷孕母山羊的案例,顯示其「限位器」無法讓中型哺乳類動物安全脫困。並未能從根本證明這種陷阱能有效避開非目標動物。
更令人憂心的是,陷阱多設於偏遠山區,林保署雖規定獵人每週巡視陷阱一至兩次,但實務上無法監督執行落實巡視與即時處理機制,也無從稽查。
獵具一旦未及時巡視,動物受困於陷阱超過12小時即可造成肢體永久傷殘,且面臨長時間困陷常因脫水、敗血、熱衰竭而死,其間極度痛苦,毫無人道可言,這不該是國家名義推廣的「合法工具」。
日本18年來經驗是一記警鐘
林保署仿效日本環境省套索陷阱作為改良規範依據,但事實上,除了屏科大黃美秀教授2021年指出:根據日本的研究報告,縮小規範為12公分的踏板陷阱,還是會抓到黑熊。日本在推行相似規格18年以來,仍出現大量誤捕案例。
根據日本「熊森協會」提供資料,僅兵庫縣一地,2023年當地共通報95起熊類受傷或死亡事件,其中高達48起為套索陷阱誤捕,誤捕率超過五成;長野縣小諸市產業振興部農林課的調查更指出,一頭羚羊在四年間被誤捕達14次。
「NPO法人生物多樣性研究所」及「麻布大學獸醫學部野生動物學研究室」在2020年共同撰寫之研究報告,也顯示中型食肉目動物誤捕為533頭,其中491頭為套索陷阱,這一類佔總誤捕數的63.3%;長崎縣「對馬野生動物醫院」統計對馬山貓(與台灣石虎同屬亞種)近10年已有至少13起陷阱誤捕通報,其中七隻最終死亡。
其他媒體報導誤捕熊類新聞更是屢見不鮮。這些數據報告證明,即便形式上「規格合乎標準」,仍無法保障動物不被誤捕,或更多無法被查緝、看不見而地下化的違規套索陷阱。
動物不會閱讀規格說明書,也無法精準踩在陷阱的「安全點」上。他們依然會在誤踩陷阱的那一刻陷入無盡的痛苦與掙扎。
我們需要的不是陷阱,而是多元解決方案
當「改良式獵具」成為國家推廣與補助的合法工具,不但未能杜絕過去山豬吊造成的悲劇,甚至可能在制度名義下,掩護非法使用與更大規模的設置行為,治絲益棼。
兩者外觀一樣、結構相同、隱蔽性高,實際查緝幾無可能,形同讓非法地下化的獵具再度浮上檯面,並獲得政府背書。
面對農損與原民狩獵需求,政府當然有責任提出因應對策。然而,把唯一解方寄託在一個再怎麼改良本質上永遠是造成苦難的獵具,無異是政策的怠惰與倒退。
台灣應該學習日本,開始推廣多元、非致命性的人道防治方式,針對不同作物、不同動物、不同地形,運用農地管理、隔離、驅離、不同動物專用電柵,採用多元多樣的防範配套方法,如電柵、驅離器具、動物識別科技等,並與在地社群建立信任與友善生態環境共識。
野生動物不是我們的敵人。他們是我們生態系的一部分,也是我們社會價值的映照。當我們選擇以陷阱回應問題,我們其實也陷入了價值的陷阱。改良式獵具跟獸鋏、山豬吊同樣殘忍、有無差別捕捉動物之可能,換湯不換藥,應同樣全面禁止。
所謂「改良」,不應是將殘酷修飾得更加體面,而是徹底走出過去錯誤的獵殺邏輯,轉向真正的共存思維。
這不是一場關於技術細節的辯論,而是我們對野生動物生命價值的基本選擇。
我們呼籲林保署:
不應將改良式獵具視為防範農損與替代原民狩獵工具的唯一選擇。
應發展更多人道、非致命性且有效的農損防治方案。
鑑於其高誤捕率與人道疑慮,應比照獸鋏與山豬吊,全面禁止改良式獵具,以免再次造成野生動物的不必要犧牲。
誤捕的傷害將依舊存在。「改良」不該只是形式上將殘酷修飾得更加體面,誤捕的傷害也將依舊存在。而應該是徹底走出過去錯誤、「唯一獵殺」的邏輯,轉向真正的人道改革、共存思維。
(編註:本文原刊登於關鍵評論網,原標題為〈「改良式獵具」的危機與假象:宣稱比「山豬吊」更人道,小動物仍可能誤傷致死〉)